修復古絲綢很高難度 考古是一門實證科學,每件文物標本都可能串起一段歷史。例如靖安東周墓葬出土了一件破損不堪的衣服,左襟壓右襟,為古人右衽穿衣的習慣提供了佐證。在考古現場,王亞蓉帶領的團隊會用文字記錄文物出土的原貌,并盡力去保留。如果實在不行,也一定要留存圖片、影像資料。 談到紡織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技術,王亞蓉坦言“古絲綢最嬌氣”,“文物修復過程中,最嬌氣、最不好處理的就是絲織品。這些絲綢使用的材料是有機物,非常容易腐蝕,因為從墓中出土的絲綢,大多穿在墓主身上,伴隨著尸體的水化而被腐蝕?!币虼?,絲綢很難保存,平均一千個古墓發掘不到一件絲織品。 盡管如此,這個高難度的工作在王亞蓉看來最有成就感,讓她得以有機會見到古絲綢出土時的“芳容”。哪怕只發掘到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殘片,研究也會同期開展:是什么材料,用了什么工藝,在原件中處于什么位置,有什么功能?這一長串的問題即從她的腦海里挨個蹦出,她在現場做出基本的判斷,之后立即根據現場狀況研究提取方案。 40余年對工作的孜孜不倦,獨具匠心的精神,讓王亞蓉在業內的口碑很好。音樂學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對王亞蓉也有著很高的評價:“王亞蓉追隨沈從文從事紡織品考古近半個世紀,從現場挖掘到整理、研究,經年累月,孜孜以求。更是憑著她驚人的毅力與耐心、出眾的才華和巧思妙手,讓殘破的文明重現:她從古墓的冷水中淘瀝出千古匠心,在一片片殘破的絲綢遺骸里尋覓一代又一代織女們的靈魂,將被歷史的罡風吹散的云霓重新聚攏,她用周秦漢唐的經緯織出了當今中國的文化自信與瑰麗霞光。古代的織女應該感謝她,是王亞蓉讓她們不朽;今天的國人更應該感謝她,是王亞蓉讓中華民族‘天上取樣人間織’的絲綢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復興并傳承不絕?!保ㄕ幾陨钲谏虉螅?/div> |
曾跟隨沈從文學習 自從那次結緣,從1978年起,王亞蓉就開始了在社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也開始擔任沈從文先生的助手。在社科院考古所工作期間,她歷任技師、工程師直至高級工程師并兼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副會長、國際服飾學會顧問、中國古代紡織品研究保護中心顧問、湖南省博物館顧問、首都博物館顧問等。 談到沈從文對自己的影響,王亞蓉說,當時,沈從文正在編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時名《古代服飾圖錄》),需要人手幫他繪圖?!拔覐臑樯蛳壬霾鍒D開始,走上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和文物修復的道路?!蓖鮼喨卣f,這本書從開始編寫到最終出版,風風雨雨18年,遭遇種種坎坷和羈絆。王亞蓉說,沈先生著作此書,不僅梳理了中國古代服飾史,還指明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案匾氖?,這本書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從中隨便抽出一個詞條,都可以做一篇極有價值的論文,或者開展相關研究?!?/div> 在沈從文身邊工作,王亞蓉對這位學者前輩勤奮鉆研的態度、睿智豁達的胸襟、底蘊深厚的學識、超乎常人的毅力深有感觸?!吧蛳壬欠浅A瞬黄鸬娜宋?,他憑借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文壇闖出了自己的天地?!蓖鮼喨卣f,“先生不僅是著名作家,也是歷史文物研究者,他是中國服飾文化研究領域的奠基人?!?/div> |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3 21:1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