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纖維細胞壁次生層中微原纖內纖維素大分子組成的結晶結構,在不同處理條件下有不同的結構。天然棉纖維的基原纖中的晶胞單斜晶系如圖所示,即纖維素Ⅰ。![]() 棉、麻纖維的晶胞結構示意圖 棉纖維受濃氫氧化鈉溶液作用后,晶胞扭轉,形成的截面如圖所示,即纖維素Ⅱ。棉纖維受液態氨以及甲基胺或乙基胺處理后,晶胞將轉變成纖維素Ⅲ。洗脫液氨后,纖維素Ⅲ將轉變成纖維素Ⅱ。纖維素Ⅱ或纖維素Ⅲ在極性溶液中經高溫處理,將形成纖維素Ⅳ晶胞。再者,纖維素Ⅰ經濃鹽酸或磷酸處理將形成纖維素Ⅴ,它們的參數見下表。纖維素Ⅴ晶胞尺寸接近纖維素Ⅳ。![]() 絲光棉、麻及黏膠纖維晶胞結構示意圖 纖維素晶胞結構尺寸
|
本帖最后由 拉拉扯扯 于 2015-8-4 21:16 編輯 8 `+ u/ s. V4 Q: L 2.棉纖維的微觀結構 , k0 D7 r @2 F/ J3 o 棉纖維的截面結構是由許多同心圓柱組成,由外至內依次為表皮層、初生層、次生層和中腔。圖為棉纖維微觀結構示意圖。 9 f6 m9 L; T* X4 n& { ![]() 棉纖維微觀結構示意圖 2 ~* q, Q& R6 `6 P# }表皮層由蠟質、脂肪和果膠的混合物組成,表皮有深度為0.5μm的細絲狀皺紋,具有防水和潤滑作用。初生層是纖維的初生細胞壁,厚度約0.12~0.28μm,占纖維重量的2.5% ~2.7%。由與纖維軸呈70°左右傾角排列的網狀原纖組成,對棉纖維的整體起約束和保護作用。次生層是棉纖維的主體,占成熟棉纖維重量的90%。次生層可以分為S1、S2、S3三層,由初生層向內是結構緊密的S1層,由與纖維軸呈20°~30°傾角排列的原纖組成,厚度約0.1μm。S2層是由同心環狀排列的許多層纖維素巨原纖層組成,每日白天陽光使葉綠素將水與CO2結合成葡萄糖及低聚糖,到晚上輸送至棉籽進入棉纖維細胞腔中,聚合成纖維素大分子,結晶成微原纖、巨原纖沉淀在腔內壁,形成一層。逐日積累,稱之為日輪層。(當棉株經連續光照時,將連續沉淀,不形成日輪層)每層厚度0.12~0.25μm,隨沉積日數不同,層數不同,S2層厚度不同,一般累積35~55日。巨原纖與纖維軸呈20°~35°傾角螺旋排列,旋轉方向周期性發生改變纖維全長可以達到五十多次,各日輪層間螺旋方向各異。S2層厚度約1~4μm,微原纖與原纖間形成空隙,使棉纖維具有多孔性。次生層的最內層為厚度約0.1μm的S3層,具有與S2層相近的結構特征,但淀積有細胞原生質、細胞核干涸后的物質。下圖為棉纖維截面的日輪照片。 ![]() 棉纖維截面的日輪 : l4 Q0 L- b% @中腔是棉纖維停止生長后,胞壁內留下的空腔。中腔的大小取決于次生層的厚度,未成熟棉纖維的中腔較大,過成熟棉纖維的中腔較小。一般正常成熟白棉纖維中腔面積為纖維截面積的10%左右,彩色棉的中腔較大,為纖維截面積的30% ~50%。下圖分別為棕色棉和綠色棉的截面及縱向外觀照片。 ![]() ![]() 棕色棉和綠色棉的截面及縱向外觀 |
棉纖維在棉屬植物的棉鈴中生長,由棉籽表皮細胞經過伸長和加厚兩個階段發育而成。棉纖維在閉合的棉鈴中發育的伸長期為16~25天,細胞長度及外直徑增加形成充滿原生質的薄壁細胞,呈中段粗、兩端細(根端直徑約為中段直徑的1/3,梢端封閉,直徑約為中段直徑的1/6~1/7)。細胞基本停止伸長后纖維素開始沉積在纖維內壁,形成“日輪”而使細胞壁加厚,為期35~55) {5 h' |& m: ] 天。這時棉纖維成為含有許多水分的管狀細胞,截面為圓形。棉鈴開裂后,纖維細胞死亡,棉纖維與空氣接觸,纖維水分蒸發,棉纖維收縮壓癟,胞壁產生扭轉,形成天然轉曲。部分棉纖維細胞在棉籽受精后6~8日停止生長,最終纖維長度為6~9mm時,稱為棉短絨,軋棉時不能被軋下,只能用棉籽剝絨機剝取。 棉纖維經軋棉機從棉籽上剝離,成為可以進行紡織加工的原料———原棉。棉纖維因沿根部切斷,故根端開口,頂端封閉,呈現具有中腔和扭轉的扁平帶狀外觀。正常成熟的棉纖維截面為腰圓形,中腔干癟,縱向轉曲較多;未成熟的棉纖維胞壁很薄,截面極扁,中腔很大,縱向轉曲較少;過于成熟的棉纖維截面為圓形,中腔很小,縱向幾乎無轉曲。棉纖維截面和縱向外觀如上圖所示。 & `/ P6 Y1 c' D Z2 \/ S |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2 14:0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