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量光子被物質吸收后,若其能量高于外層電子的能級時,將可能激活原子發射較低能量的光子。因此,在近紫外光源照射下,不少物質將會輻射可見光和紅外光的發射譜,則這些人眼也能觀察并分辨物質激發的可見光,稱為熒光。不少物質在紫外線照射停止后,仍能繼續發射一些可見光,稱為磷光。一些常用纖維的熒光和磷光見表。; R+ _8 k2 y | 紡織纖維的熒光和磷光
|
由于各種合成纖維是由相同結構的單體聚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它們具有相同的基本結構單元,即可以根據它們的官能團在特征頻率區中的吸收峰位置基本確定其結構。天然纖維的情況比合成纖維復雜,因此僅靠對特征頻率區吸收峰的分析還不夠準確。纖維素纖維(包括棉、麻等天然纖維和黏膠纖維、銅氨纖維等再生纖維)的基本結構都有羥基(—OH)、亞甲基(—CH2—)和苷鍵(—C—O—),而不同種類的纖維素纖維在指紋區的結構各不相同,如麻纖維中含有半纖維素等其他成分;黏膠纖維、銅氨纖維的聚合度、結晶度要比棉纖維低,則與棉纖維的紅外圖譜相比時,它們在與結晶度有關的吸收峰上,明顯比棉纖維弱;天然蛋白質纖維包括綿羊毛、山羊絨、駱駝絨、兔毛、牦牛毛、牦牛絨、蠶絲等,情況比較復雜,但由于它們的基本結構是蛋白質,含有酰胺鍵,而且在側基上通常含有甲基,因此它們在特征頻率區的共同特點是在3300cm-1有氨基(—N—H)、1640cm-1有羰基(—C?O)、2960cm-1有甲基的伸縮振動特征峰,又由于蛋白質是由20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復雜結構,而且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纖維+ Y( F' G% ]; r: g 其組成中氨基酸種類、數量、排列順序以及立體結構都不同,因此只能根據它們在指紋區的特征,結合實踐經驗加以區別。 由于具有全反射及反射光進入纖維表面的性質,采用高折射率玻璃梯形測塊,可以檢測出纖維表面0.5~0.7μm厚度薄層中的紅外吸收光譜,并由此可以分析纖維表面薄層中的成分和結構特征,則此光譜可稱為表面全反射紅外光譜。 |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3 21:3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