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d8 C& k6 j( ~" l/ w* R. m) I纖維發展介紹(四) * C% c" |8 a5 u. C E
2 f1 `2 ~- h1 Y, B6 `* l人造纖維一般系從聚合物而來,將結晶性聚合物加熱延伸三倍以上時,可使其結晶部份朝延伸方向排列,成為非常規則的順向,此性能稱為熱配向性,也就是合成纖維延伸的基本原理。 % i- R- j% d$ U& }8 l
聚合體要成為纖維必須經過紡絲、延伸、熱處理三項處理程序,賦予必要的結晶化度及分子配向,始能制成有實用價值的合成纖維,一般而言,纖維應用于紡織領域應具備下列的性質:
, u4 L8 `! ?# Z5 u1. 長度:長纖維可直接織造成布,短纖維則須先紡紗。而纖維越長越能紡成細紗,并增進紗的強力與均勻度。故短纖維除應有相當的長度外,也希望短纖維含有率能盡量降低。人造纖維有時會切斷成短棉狀(staple),與其他短纖維混紡,以期獲得更佳的紡織成品。 1 `( ^2 H! `0 |7 g5 b
2. 細度:纖維需有一定的粗細,構成紗線或織物,方能獲得適當的柔軟觸感,與相當的硬挺性以保持織物型態的平整。采用棉紡工程紡紗,纖維長度與直徑比值以4,000左右為宜,比值越大越易產生棉粒、纖維受損及造成牽伸困難。 - B( E; K7 Y7 Y& m1 m# r6 k5 \
3. 強度:為承受各加工流程的拉扯張力與提高織物的耐用性,纖維強度越高越好,一般單纖維應有3.0g/d以上的拉張強力。
" m3 `! r7 H* A' _" c. M4. 楊氏系數:是彈性率的一種,表示材料平均單位斷面積所受應力S和受力方向變形ε的比值E,即E=S/ε,E值越大,表示纖維變形越困難,剛性愈加強烈。 2 h" I) y, O- i$ b+ S, m
5. 鬈曲:纖維相當程度的鬈曲有助于成紗的抱合力與織物的觸感、保溫性。棉纖維有天然捻曲,毛纖維有毛波,人造纖維則以假捻加工等方法賦予蓬松鬈曲。
& R- ?1 M! B4 x0 ]6. 密度:纖維密度直接影響織物的重量,一般以質輕而又有豐滿觸感者為佳,衣著用織物使用的纖維材料,其密度或比重以不超過1.5為宜。
3 }' {, b7 _( }4 O7. 吸濕性:纖維的吸水性質除對保持皮膚干燥狀態直接有用外,對調解織物內微氣候有很大影響。天然纖維一般均為親水性,適于穿著使用,人造纖維則常以改變斷面形態或以親水性基接枝,改善其疏水性。 ; w _# i2 ^% B
8. 耐熱性:高分子聚合物在溫度上升至玻璃轉移溫度(Tg 或稱二次轉移溫度),分子間能自由滑動,而呈現柔軟及彈性現象。溫度再上升,分子間的滑動最后轉為自由流動,結晶部份開始融解,即達到熔點(Tm或稱一次轉移溫度),屬于不可逆轉變(Tg則是可逆轉變);纖維材料須具有適當的Tg與Tm,以便穿著時有適度的柔軟及彈性,且能在較高溫度時順利進行染整工程。
# W- k" m$ O) k6 D除了以上基本特性外,纖維材料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可能還須耐酸堿化學藥品、耐日光、耐磨擦或具導電等性質;醫療上的抗菌消臭、抗幅射或紫外線遮蔽特性;甚至航天上的耐疲勞性、耐沖擊性、輕量耐燃特性。
+ N% S& }& J5 j3 d/ u {5 s+ `! _過去30年以來,全球纖維市場需求一直維持在3%的成長率,而人造纖維則以每年約5%的速度成長,特別是聚酯纖維成長幅度最大。以長期發展觀點來看,全球纖維需求成長是必然的趨勢,影響因素除人口成長(未來5~10年內,每年約有1.7%成長速度)所帶動的因素外,尚須考慮經濟成長因素與其他不可預測的突發事件。 臺灣由于不生產棉花與羊毛,勞務成本相對較高,不利短纖維發展環境,但擁有世界人造纖維產量與完整的產業整合條件,特別是加工絲、玻璃纖維、尼龍和聚酯纖維產量等有相當優異的實績,且臺灣紡織廠商以中、小企業居多,相當適合發展少量多樣化,或多規格生產需求的高科技紡織品產業。
* W) z' |4 M# f* W4 f+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