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7yw96"></button>

    <th id="7yw96"><track id="7yw96"></track></th>
  1. <th id="7yw96"><track id="7yw96"></track></th>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特色紡織品] 海南棉紡崖州布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17-5-29 09:50:09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海南棉紡崖州布
    周長征
    海南棉紡織,并不是黃道婆最偉大的創舉,/ ?. _0 [# F9 S6 W
      她卻以“先棉神”的血肉之手,1 v" G8 `3 T8 T6 K$ v" [
      把棉布傳播:中原以及全世界。- I2 A  e7 e/ a: o5 \
      使遺存崖州布在人們的記憶里,& ?1 E" \  T, ]7 X& `! m
      重新喚起,曾經是0 B# e7 W9 C& S- |7 D0 @: s0 b* W' t
      在農耕文明的土地上,' Z( b$ V% R% S) S
      幾千年前,黎族人的智慧和古崖州人
    / v# s; y, v( Z* g' w- @0 K   心血凝聚的影子。
    ) q/ p1 f2 \0 F6 e! P
      ——題記0 H) d2 j, f8 Y5 A- i( V
      近年,在英國《獨立報》評選出的“改變世界的101項發明”中,小小的紐扣名列前茅。因為這個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的小物件,卻方便可靠的固定了蔽體的衣服,從而大大解放了人類活動,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在日常物質生活中,我們也不乏這樣的物件,而常常習慣忽略和遺忘這樣的事實。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必要重新探討海南棉紡崖州布這個話題,曾經以其特有形式欣然地進入世界的崖州布,卻又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世界。
    & A8 E- _; ?5 C# i& @. a# j   早在元代元貞年間,即1295年至1297年。海南棉紡崖州布紡織技藝,經黃道婆返瀘后,在松江地區進行改革其“造捍、彈、紡、織之具,至于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大大提高了紡織效率,把崖州紡紗的單紡車改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工具——三繀腳踏紡車。比英、德國等早有四、五百年的時間。這一貢獻,不論是對松江,還是中原大地,乃至全世界的棉紡紗技術,都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并且使海南棉紡崖州布成了世界科學史上久論的課題。
    8 V; g4 K4 ]* V7 P- {   處于起源地,我們當有文化覺醒的精神,和無可推脫的責任,挖掘、保護、弘揚曾經出現在身邊而即將消逝的文化。6 x; _8 s& @/ K+ }3 s& ]$ m
      往常,我在多少個日落回家。發掘、收集一點滴的一寸一尺的各種崖州布,和崖州棉紡原材料及一些工具物件作為樣本,探索崖州布背后的歷史和文化記憶。其中的迷茫,得到海南本土文化主要創辦人袁金華老師的點撥,在 以史籍和歷史客觀事實為依據的基礎上,從另一層面,加深對崖州布的認識,進行新的思路,做一些似乎是毫無相關的問題,主要討述有:( B* m: Y* j$ x. c4 v8 f9 g2 Z
      一、崖州考記0 ^9 T5 u  T! r3 ?  }) v
      二、海南棉紡織的起源
    , L8 R% L* t5 }. U   三、棉紡崖州布的種類
    4 n0 ]& W3 Z1 x& n) C/ G3 ^   四、崖州被* d& Z7 z4 H! L: M5 \2 `* p, ~! q% E
      五、黃道婆" k' u+ p* `( L1 j& H8 E% H
      六、結語

    " P* b9 F; x4 w- O- v! 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17-5-29 09:51:00 | 只看該作者

    ; z9 F) T1 ^) e, R6 o* Z一 、崖州考記
    7 |5 m, ?; P. m  o/ i* i  ^7 S1 Q( l% U! G
      海南島。1 l7 |5 [: T% Y! a3 H
      四面環海,地理特別,既封閉又落后,但物產極為豐富。漸就成了歷代流民遠離烽火的理想安居之地,卻也成了朝野視線中,遠離中原文化的荒蠻邊陲?!稘h書》最早就有記載,“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洲,東西南北千里”。面積3.4萬平方千米的海南島,歷代王朝都設置郡州縣治體制管理。從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在海南島上,設立“儋耳、珠崖兩郡,共領16縣”始,郡州縣治歷經七百多年,至唐武德五年,即622年,唐改州縣治。由于中原移民人流不斷地遷入,開拓土地范圍有所擴大,生產力也逐步提高,促使歷代王朝的郡州改治,易名與置廢的不斷演變。而每一次郡州改治,都是王朝對地方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況及生產力概括的總體結算管理。
    4 W4 k' O' P2 A  f" ^& I: ]; }   據歷史資料記載,“唐武德五年,即622年,唐高祖李淵置崖、儋、振三州、隸高州總管府,崖州領舍城、文昌、澄邁、顏盧、臨機五縣‘儋州領義倫,昌化、感恩、富羅四縣;振州領吉陽、寧遠、臨州、延德四縣?!?font class="jammer">) p- ^- o* r& C" |
      又,唐元貞五年,即789年,“在瓊山初置瓊州下都督府,領瓊、崖、儋、振及萬安5州22縣”。; H4 C9 g  ^) P. g, j$ |: p9 r! V
      上,所涉及的崖州,是唐朝時期海南的一個州治,在瓊北珠崖郡瞫都故址上,即今??谑旋執伶偛┨洞?。唐宣宗時,李德裕被貶至崖州為司戶,有詩“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边@里提到的“崖州”,同樣,指的就是瓊北珠崖郡瞫都地方。+ T. T. S  s" z
      珠崖郡的改治和演變,在南北朝元嘉八年時期,即431年,梁武帝改置為崖州?!端鍟酚小爸檠驴ち褐醚轮?,統縣十,戶一萬九千五百戶”,至隋大業年間,即606年至617年,“隋煬帝又改置珠崖郡,領十縣”。又至唐武德五年,即622年,又改置珠崖郡為崖州。
    * F) v* M' ]; W/ P3 t, s" X. M   因此,唐代被貶謫官員,從中原流放到“崖州”或“瓊州”,指的都是海南島。而“貶振”,則是到了瓊南地區。
    ; t8 R( W' n. z0 o' A: E   振州,是唐朝在瓊南地區設立的最高州治,也就是后來的崖州。4 M2 S3 t6 |  f# H
      其改治演變,由前朝的珠崖郡下領的臨振縣,到了隋朝時期,被擴大體制,“隋煬帝大業六年,即610年,開置珠崖郡,又置儋耳、臨振二郡”,臨振郡至唐武德五年,即622年,“唐改隋臨振郡為振州,治寧遠縣”。宋開寶五年,即973年,宋才正式改振州為崖州,這就是后來一直沿用的瓊南崖州名稱。
    ( b" w* g, j; G% ^+ m: d7 Q   雖然,后又幾度易名,至明洪武二年又復“崖州”,清代承治,民國元年,即1912年才廢其直隸州治,改為崖縣,建國后,1954年因遷縣于三亞,原崖縣至此才終結了州縣治的歷史。8 M: k! @) c) _& D" D- N- G
      海南在地理上,中南部是山區,崖州地帶沿海都是平原臺地,自州治東南濱海,州西濱海一帶,有眾多的天然良港,如琊瑯港,石頭港,至三亞港、南山港、保平港、大蛋港、番坊港、頭鋪灶港、龍棲港、石牛港、抱龍港、羅馬港、望樓港、黎白港(白沙港)、嶺頭港等。
    7 t2 w( q0 I) }# O, j/ O   在生產力相對并不發達的古代海南,全島整遍地區交通十分困難,有“東西南北路不通”的史料記錄,使在那個出行基本靠行走和車馬的時代,港口成了最為便利舟船往來各地的主要通道。自秦漢代時,中原就開通了海道,與中國南海及馬來半島等地區有了直接往來。但是,在古代航海方面,由于受到諸多航海上技術條件的限制,通常只能循海岸線各個天然港口??亢叫?。至唐代,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進一步得到提高,開展了規模性的遠航,“海上絲綢之路”也得到了發展。向東南亞、西亞以及遠渡歐洲各國等地進行貿易和聯系,海南便成了過往船只的必經之路,沿海港口,也利于停泊船只補給,或中轉避風,也利于船只修整,或擇定航向。8 K2 i9 j& I6 R; g# q. Z6 P+ }9 C; n
      況且,瓊西南及崖州地帶沿海港口眾多,舟船瀕繁往來,也促使地區的經濟繁榮與發展,相對也較為迅速。且漢代起,瓊南一帶地區,就已設縣通商貿易。有樂羅漢代朱廬古縣,佛羅白沙河隋唐延德古縣。它們熱鬧了一陣子,大抵也過了幾百年,郡州改治,又廢。至宋代,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物質生活、經濟等多方面有了充分的發展。海南獨特的熱帶作物檳榔、棉花及南藥、沉香、五色藤、崖州棉布、鹽、珍珠、玳瑁等各種珍貴木材,都通過沿海港口,源源不斷輸往中原內地和南洋鄰近邦國。同時,也更好地營造了一個給中原內地移民人流南遷提供良好的條件,至使人流在各個朝代都不斷地來到海南島。他們“或官或貶”、“或兵或商”、“或因天災人禍”,幾經歷代,已因“久假而反客為主”,相繼古越族入瓊后,在海南地域上扎根主居的社會群體。他們同時也帶來了較先進的勞動技能和多種文化元素,包括有許多手工業者,“唐代以前,海南的手工業,尤其是瓊南古崖州地區,僅在紡織、制陶、釀酒、曬鹽、建筑等方面,…………均屬家庭手工業,產品多為自給自足”。明代時期,依托航海和商業貿易的加快發展,海南沿海地區大致的情況,是手工業再次充分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現有小群體獨立單元的手工業作坊,其實,都是人性喜歡把自己的本事,帶到自己的世界里,并在享受環境的同時,重組自己技能的結果。另一方面,這也是因為生計所迫和社會的因素。
    ( H: s/ u8 J* E; ^/ Z4 p   再看閩廣移民人流,多數主居在崖州州治、水南、保平、中灶、九所、羅馬、樂羅、包旺、官村、抱歲、望樓、黃流、佛老、孔汶、赤龍、佛羅、新坡、丹村、白沙等一帶村莊,商貿也有了小規模發展的模式,這時期,地方商會也相繼形成,如白沙河谷現存的佛羅“南海會館”石匾,“佛羅市”字款一百斤大鐵權等文物,都是瓊南商貿史最好的佐證物。
    % g1 ]* d3 ], b: L9 t   況且,瓊南沿海岸各地的村莊,都有官道(路)暢通鋪舍、驛站等。
    , l/ U4 A; ?3 u# Q0 [9 _   這些地區,就文化而講,其形成于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了當地的歷史,自然環境和地域人文因素,并逐漸趨向穩定成瓊南地域性文化。蘇東坡《伏波廟記》有“自漢代以來,珠、儋、崖、萬(州)或置或否,…………自漢至五代,中原避難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禮樂斑然矣”。: ~5 G' `1 A% |; c/ ~/ F
      不僅如此,瓊西南及古崖州的社會經濟繁,也經四區、五區擴散到比鄰的感恩一帶,甚至到今東方境地,使文化的融合,有了一個文化認同的前提。1 E) w# O) w, s2 `" F5 `! f
      據《崖州志》“唐代振州(即崖州),下領寧遠、吉陽、臨川、延德四縣”,其境地“東北界陵水,西北抵感恩,南距大海,北接定安、儋州。東西廣三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里至二百三十里”。
    + N' T4 k* K5 v   崖州的四區和五區。四區“東至龍棲嶺與中區交界。北至樂安城后之只浩村,距海二百二十五里”。( c' c" ~! d& ~. Z( C" Z+ G
      五區“東至望樓水,與西一區交界。西至佛羅市,距城一百五十里,與感恩縣交界”。所住居民多為漢人?!岸璨皇苤菘h統治,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居“山凡數十重,每過一重,稍有平坦之處,黎人即編茅居之?;驍凳?、數百家聚為一村一坊,亦名一弓, 有眾至千余人者,為大村,其小者僅數家屋宇。遷移不常,村落聚散靡定,所耕田在是在是,日久地瘠,去而之他,故村峒土名,數年間遷數易,其他不可考也。其山則深林密菁,有行二日二夜不見天日者;或懸崖阻絕,毒水瘴霧,無徑可通?!币布喘偰涎轮轁h族移民“民人所居,惟環海一線而已,其余皆居黎山”。                                                                                                                                                                 
    7 E' q& ?" }1 y: M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3 #
     樓主| 發表于 2017-5-29 09:52:25 | 只看該作者

    5 D: m: ~. `8 C7 k  \二 、海南棉紡織的起源* C5 v: V+ \3 W
    0 X! q; R. N: Q5 x
      居住海南島上的黎族,是最具有發明創造性的聰明群體。
    4 }4 b/ r3 v0 w& O2 ~0 z$ }   自古以來,他們就有采割草物編織的技能和傳統。始從事采集狩獵活動,到捕撈技能,再到后來趨向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其勞動過程,往往都有助于發明創造出極陋簡工具的可能,于適從社會日常物質生活的原始條件。首先,出現編織一些簡單的草件來完成采集勞動的過程。作為一個時期活動的過渡前奏,在新石器晚期的原始陶器上,也曾發現附有不經意遺留的草編紋裝飾。其實,就是原始社會物質生活中一個結構印記??梢韵胂?,當時生存的群體,在制作陶器時,先用草物編制成陶范來完成陶器制作的穩定性,待柴火焙燒后,草編器范燒掉了,編紋就印附在陶器上,這就是原始陶器飾紋的開始。卻也證實了草編技能很早就在人群生活中存在,并開始被廣泛應用。2 k/ D. t# R3 j. C/ k5 Q: h
      比如,蓑衣是以草物編織的,其保留著古老傳統手工技藝的延續,在體現出黎族群體聰明智慧的同時,讓我們不難理解,在很漫長的歷史里,黎族慣于生活在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環境中,通過頻繁接觸和使用植物材料,逐漸積累了有關植物纖維特性的經驗,對植物纖維的軟、硬、粗、細、長、短和柔韌程度,以及在采集和加工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認識,為出現新型的紡織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空間。在人們進一步加深了解纖維材料對原始紡織的應用,和清楚的認識后,從而產生文明程步的提升,并有一個日趨發展、演變成為紡織于生活穿戴上的需要。' [9 }9 i  u3 Q( |
      雖然,黎族是最早發明和使用樹皮制布的群體。始是制作樹皮幅為布,有專家對此界定非紡織制作。卻已是紡織始來的顯現。由其發展到,人們懂得并熟練將刮下的樹皮煮熟曬干,再撕成細絲搓擰成線,用來織布,縫制成衣服等。' B2 o. s# f9 r8 h+ k: q/ j
      這一古老的傳承,由于海南島在地理位置上,偏遠中原文化和有高山峻嶺阻隔,致使黎族群體在數千年來能長久地延續保留,并且在一代又一代中傳承了其原有的原始紡織工具和技能。即使在棉紡織的興起之后,樹皮麻織仍然在部分方言區域里繼續流行。這種狀況,只在相對落后的地區,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往往具有制約文化變異的可能,而區域在一定范圍里被阻斷,或人群極少交游界外,恰恰是為提供了延續和保留其原始文化元素處于穩定狀態的因素。這種保留,是社會日常物質生物結構中僅能體現出十足鮮明地域文化的個性。從挖掘發現的現存杞方言黎族麻衣、麻襜、麻被、麻布等多種麻織物,以及紡織的麻料、麻線,便可窺其一斑。$ b3 g1 |; G; u: I- ?: \7 Q" C
      2013年3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陵水橋山遺址挖掘,曾發現出土古人使用紡織的小陶紡輪,說明早在新石器晚期,海南黎族婦女就已經懂得使用柔韌的植物纖維加工絲線和紡織技術,而且一直慣于使用簡單的紡輪、踞腰織機等原始紡織工具進行麻紡織和棉紡織。陶紡輪,其形制和后來發展使用的紡錘十分相近。古代傳統的紡錘,一般使用紡桿和紡縛組成,紡縛是可用陶質、木質、骨質或銅制成的小圓盤,中間有孔。也有使用方孔錢替代圓盤的紡錘,其作用主要便于手捻紗線。
    + R) S+ ^% m3 o9 ~5 @   看國內的紡織史,在中原地區,最始都是從麻織、絲織、毛織再到棉織的過程。就絲織的起源,據馮盈文《漢字與服飾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或更久遠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殷至商時代,古人已經熟練撐了養蠶、利用蠶繭、繅絲織布。并且一直成為紡織的主流”。歷經幾個朝代,到了漢代,絲織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人們還能夠利用植物染料出五色絨線,織出五色彩錦。- K0 t* E- d3 ?( U/ o4 }7 l" H
      而處于偏遠邊陲的海南,黎族群體在其封閉的山區里,很早就懂得使用樹皮制衣,并在極其漫長的勞動生活中,逐漸積累了利用植物纖維加工紡織。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黎族群體里婦女的紡織技術日趨成熟。除了使用各類野麻等纖維為原料紡織,還懂得利用海南島上生長的木棉和野棉進行加工成線,紡織棉布。6 z# N" W; D3 J+ K: S  b
      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的記載,記述黎族當時已具備紡織木棉技能的史實。其實,在西漢,海南棉紡織技術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所產的棉紡織物廣幅布,十分精美,也達到上貢的首選。據《后漢書》記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這對中原正處于以絲織為主流的時代,棉紡廣幅布成了足彌珍貴的品種。
    4 U$ v$ r) K+ R% }* v   作為特產上貢,海南的自然資源是主要的。首先,棉花的來源,對于用勞動技能和智慧來完成的杰作,無疑是海南黎族群體偉大的創舉和驕傲。8 g; I& I3 y/ s$ U
      海南西南部地區相對較干旱,氣候濕熱,土質多沙,宜于棉花生長。島上原生的棉花,主要有二種:
    ! M/ ~9 p5 ]2 A2 J7 p; ~   一種是木棉樹,屬海南熱帶闊葉林落葉喬木型樹種,二、三月份滿樹盛開紅花,被稱為“紅棉樹”或“攀枝花棉”,黎語有“吉好”、“貝好”、“只好”、“好”等叫法。
    7 s' G6 B5 m& O' E* ^6 F1 C   另一種是灌木棉,屬野生灌木型的中棉樹種,一般高有三米左右,葉大花少,棉花產量也不高。常年生長于山丘坡野中,也適植于平原臺地。黎語有“吉貝”、“貝”、“只貝”的稱叫。
    8 B+ P3 N' B& ^& {1 @4 G+ h# }   基于木棉所產棉花纖維短,碎。很少單獨紡線,一般多與灌木野棉花混合使用。主要用于織制被單,而野生灌木棉產量低,卻是紡紗織布制衣裙的主要原料。西漢時期上貢的廣幅布,基本上,都是海南黎族婦女使用灌木型棉花,通過精堪的棉紡織技術,織造出來的質地精良織錦。此別,除了使用細麻,野棉、木棉、還使用蠶絲紡織,并且在勝于運用細麻,野棉和蠶絲混合擰紗方面,卻是具有世界性的而被遺忘的一大創舉。
    ) J- d8 @: }8 L7 |$ ]   由于海南本土生長的木棉棉纖維短、短碎,灌木中型野棉棉花產量也不高。造成棉花資源的不足,從而導致黎族棉紡在發展歷程上的局限,一直都處于家庭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但生產出來的木棉布卻是最早的天然絕緣品。4 u- n) l. F# N+ l, ^! H2 y$ f
      新品種——棉的引入,給黎族棉紡織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從黎族棉紡織錦文化層面看,有包布、花帶、腰帶、頭巾、上衣、桶裙、棉被等棉織物,品種十分豐富。黎族婦女通常要完成一件桶裙或錦被織物,除了采棉、去籽、要擰絲線,并選用植物染料、礦物染料等多種天然染料進行絲線染色、加工、整理、紡織。由于紡織工具十分原始和操作傳統的手工技藝,效率很低,多則一年,少則也有半年時間??椢锏膱D案也極盡鮮艷精美,或繁或簡,表現有其社會生活中的情趣,又富有其民族特色。且在各個地理區域上,海南黎族又分有美孚、杞、潤、哈、賽五大方言體系,致使各方言傳統的手工織錦,在樣式上、色彩上、圖案上,都有各自的特點,是可以區分其不同血緣關系的方言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使“黎族紡織以一種獨有的、堪稱楷模的方式為中國棉紡織傳統,同時也為世界手工技藝遺忘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p7 R9 h6 |" O$ j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4 #
     樓主| 發表于 2017-5-29 09:53:45 | 只看該作者

    - G/ j" f6 T. b2 ]( L, v. M6 W# X外來的棉,原產于印度和南美,為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株高1.5米,果實如繭,產棉豐富,且棉纖維又十分優良。國內著名的民族考古學家宋兆麟對些曾有論述“我國種棉織布在宋元時候才流行開來,但是棉花是外來的,又是先在少數民族地區種植的,其中海南就是傳入棉花的南路碼頭。黎族是我國最先種植棉花的民族,又是發明和使用樹皮布的民族,因此,黎族在中國紡織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font class="jammer"># \; E: D6 z' T' \2 F3 g
      但從考古史上看,1979年4月,在新疆發現、挖掘出土自東漢至唐代的棉布與棉布制品共十批?!掇r史研究》也記有“在吐魯番發現晉代墓葬中有已碳化的棉籽,經鑒定屬非洲棉”。
    ( u' V3 B/ g2 S  ^- j2 p1 Z  考古學界又從中原商周時期的一些青銅器與蒙古高原以及歐亞草原民族器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推斷中原早在公元前11世紀就和外界有了往來。
    2 G! {: y$ w2 ], U5 O3 e  h  又據古代航海史,秦漢時代,中原就開通了海路,興起“海上絲綢之路”,與外界有了聯系和往來。說明中原很早就對外有貿易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在海南地區,其具有海上門戶的交通便利,為棉的引入和種植有著十分悠久歷史的事實。
    : p$ O* z, j/ I# |; h9 Y9 v  像黎族棉紡織一樣,崖州棉紡織很早就以其新型的方式在瓊南地區逐漸形成。據考古挖掘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有棉紡崖州布樣本,說明自漢代起,瓊南古崖州地區的漢族移民已經懂得織造出質地精良的棉布,與黎族廣幅布一起泊出。主要因素是“崖州氣候和土壤適宜棉花種植,是國內最早的棉產區”(見《紡織史話》所載)。
    , U1 Q4 ~: q% z5 T% e/ }  又,《漢書?高祖紀下》有秦,即公元前214年,征發所謂“罪人”,“贅婿”以及商人共約50萬人防衛于五嶺,“使與百越雜處”,其中,有部分人到達海南島,和黎族融合生存。并有可能已學會了黎族棉紡織技術。至唐代,輸出的“振州斑布”已經很有名了。其使用的紡織木車與黎族傳統使用的席地坐式踞腰織機不同,古崖州棉紡織使用的木車是漢臺式腳踏提綜高架斜織木車。瓊西南及古崖州地區歷代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的漢人,其中,不泛有多種手工業者,受“中原農耕文明”的影響,有可能也有許多從事紡織業的手工業者,他們“久假而反客為主”。' M1 a% X- L; n2 z& m# c
      從文化層面解讀,古崖州加上屬處特殊海島的影響,促使其文化的形成,具有熱帶島嶼的文化特征。0 n% [1 ?$ t% {; ~! E& z
      現存的古崖州民居,特別是四區、五區古民居建筑,包括石雕、木刻,字匾等木做瓊南古家具,都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而且已日益珍稀了,但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直接構成威脅的將是無數的廢墟和灰燼,只留給我們有無法回顧的可能。還有古崖州服飾、民俗等生活形態,在上承中原文化元素的同時,又分化、滲合在海島熱帶人文歷史元素中,在生活物質結構上,重組其獨立的文化體系。如從中原唐風中帶來的詩韻,也在此蔚起,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用客語方言詠唱、格律也較嚴謹且自成一體的崖州民歌。古崖州棉紡織也如此,從最始兼有種桑養蠶、織絲織調的局面,見《崖州織女謠》民歌有“綢緞綾羅光見影,替織給人做嫁妝”。到由于“桑蠶織績”織物產量低和紡織絲綢技術難度大,適應不了日益增多起來的社會要求?!叭丝椥奔y儂亦學,織巧織奇機上裝”,因此,種桑養蠶織絲織綢便漸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廣泛流行的棉紡織技術。從崖州一帶,延伸到四區、五區,也即今樂東的外區,基本上,都是家戶戶紡紗織布的生產模式,一直到建國后,都有傳承。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17-5-29 09:55:17 | 只看該作者

    8 `: v; O% k6 R三、崖州布的種類
    * e$ b# q  E- G$ ~! a0 w" L" ~* j: M8 w. @& b
      棉紡崖州布,在漢代史籍中有“織貝” ,唐時有“振州布”之稱。今在瓊西南及古崖州地區,特別是在四區、五區民間中,能有記憶起來的,也都叫做“咱室布”或“足布”?!霸凼也肌敝辉诃偽髂霞肮叛轮莸貐^民間生產,并作為一個讓前人熟悉的詞匯,詠唱它在已經逝去的時光里曾經給多少人遮風御寒了多少代。
    2 P# M6 {; w* X) h; Y& }$ l" Y   崖州布棉紡織的時間很早,據考古挖掘湖長沙馬王堆漢暮中發現就有崖州紡織棉布樣本。其使用的棉纖維,都是島上盛產本木棉花和野生灌木型中棉花纖維,有二者混合紡織的,也有單獨只使用野生灌木型中棉棉纖維紡織的,這種野棉纖維較本木棉花棉纖維長,容易上手。2 a- P+ x& d% E: z2 [
      在后來的漢唐時代,外來品種草本棉引入和種植,提高了產量且優良的棉纖維,為棉布的紡織生產提供了更充分的條件。這時期,人們使用棉花通過傳統的紡紗織布,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棉衣料也十分普通流行,輸出的“振州斑布”也已經很有名了。
    ) A+ ~5 z% B9 O" A   宋代,崖州地區紡織紡織出來的棉布品種已經豐富多樣?!端螘嫺濉酚涊d:紹興十一年,銷往京師一帶的棉織品種中,就有“海南白布”、“海南棋盤布”、“海南青花布”、“吉貝布”、“吉貝紗”、“吉貝花布”等多種。
    6 J2 W$ [; q. P% E3 O" A7 ?   崖州布,主要通過漢臺式腳踏提綜高架斜織木車來紡織,布寬大致都在32厘米至39厘米,且品種也較為繁多,有“織奇織巧機上裝”的生產模式。在紡織工藝上,一般有單布、雙布、花布、高麗布、吉貝紗、巾布、手帕、被面等。在織繡工藝上,品種又有坐褥、桌裙、崖州被,掛聯和賀帳(包括大帳、小帳)。4 V; o  Z& `5 V$ s2 }- b/ a7 h$ L3 h
      其中,單布即小布,只使用單紗織成,質薄,又雙布雙紗,織成的棉布質地密實;花布則使用先染好色的綜線,通過經緯線搭配織成,花紋各異,品種也豐富, 有斜紋花布、指甲花布、胡椒?;ú?、柳條花布、格井花布、青白花布、青綠花布、斑布等等。高麗布,高麗巾布卻是布面縱向辨狀,紗紋凸起。據史籍,其織法源自高麗國引進的紡織技術,今已不可考。9 K$ ?' Y( i, M8 ~8 x; b7 V2 K# W
      此外,還有棉絲混合紡織的品種,稱為“兼絲布”或叫“紬”。有棉麻纖維混織的“二春麻布”。都是在用線上,以經線使用絲或麻線,緯線則用棉線一起紡織而成的布匹。也有以白棉線為經和染好紅色的棉線作緯線紡織的混紅棉布等等。清末民國,西方機器的傳入,棉紡織機械工業首先在中原沿海地區興起,工業絲線開始大量流行,替代了民間傳統手工擰線紡紗的勞作。但在海南瓊南地區仍然保留有以家庭紡織模式的生產力。這時期的棉紡崖州布具有較密實平滑的質感特證,質地沉,并有一個可區別的叫法,是“車子線布”或“團線布”或“番惠布”。
    + }. L- O, n4 i2 J+ }- L% f/ y6 r$ l* s   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崖州布曾一度以“土布”的特質,盛行于瓊南一大片地區。這與數千年來中原的農耕文明將小農業與傳統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模式,無不相關。崖州棉紡織技術在所謂“僅耕、織足矣”的主流上,家庭專事男耕女織的固定生產模式,成為社會需求結構價值的一面,更促使其紡織技能進一步有所提高,棉紡織物的生產,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細化。除了素色線紡織,有色線紡織到繡紋;布染也十分流行,方法多種多樣,所用染料,一般都是植物染料和礦物質。( Y: H$ [* l% x4 M; J2 }
      植物染料有些都是使用其根、莖、皮、葉、花、果。其中,不少值物染料本身就是民間中藥。如染料靛藍使用的大青葉,就具有消炎祛濕的功效。因此,將布料通過植物、礦物染料染出各種顏色,不但在不同程度上能體現出人們一定的審美情趣,更對人體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和有益健康。況且,歷來都有土布能養身的說法。3 R+ }/ h; `3 j2 [+ G. S' c
      在染法上,有浸染法和煮染法等,通常所見的捏缸鍋,是浸染法的一種,染色時,一手持干白布在缸外,一手將白布徐徐浸入缸中,邊抓邊捏,反復多次,待到顏色均勻飽滿,然后撈出涼干,又重染,直到色起為止。$ O1 l0 ]2 m/ c3 s
      有的布料,染色后,還要進行固色,主要是再經過用牛皮煮水或用米湯漿過,曬干。有的則要再舂光。舂光,就是用布包住一頭稻桶,在翻倒的石臼底上桶布。這樣可使被舂布質既結實,又光亮平滑。從目前已挖掘發現瓊南民間實物清代衣布中有舂光的樣本,包括靠近平原山區哈方言黎族自織的素面棉布長裙。就說明,黎漢很早在制布染色上,已有很深的淵源和文化融合。且在瓊西、南周邊山區,還有許多地方的黎族群體都有交易崖州染過黑色或黑藍色的布料,于供做上衣使用,并且極普遍。主要都是以黑色布料為主?!昂凇鄙谧迦褐写順銓嵓?,又可辟邪,是棉織品的基本色調,也有以黑藍作衣料底色的。9 r4 W3 o8 Y7 L! D9 M! h" U; Y3 {
      此外,通過染媒染色,還使棉布染色的效果及種類變得更加豐富,對于加固色澤,從而增強染色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實物樣本中出現的染過豬血的雙布等。況且,在棉紡織的崖州布中,除了花布類之外,都是白色的棉布,素有“海南白布”之稱?!昂D习撞肌庇米鲆路琢?,還要通過染成多種色布,常見的有黑、黑藍、淡藍、深藍、草綠、天青、淡青、粉紅、大紅等多種顏色。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17-5-29 09:58:34 | 只看該作者

    & q! X- U9 Z! x! ]& P6 N' X# [) N 四、 崖州被5 O5 H2 ?: D; ~2 @% U1 N; g

    0 W8 |- Y: u' T) l+ ^' N8 _
      崖州被,是古稱,也叫“大被”。因為繡有龍鳳圖的比較多見,便被今人定為“龍被”。其在瓊南古崖州四區、五區民間常有“繡被”的叫稱。也有在東方一帶境內人叫“掛公做被”和“花被”的講法。" V3 N( t0 O. p: {; B' J& n
      崖州被織造始于唐宋,終止于民國時期。由于其色彩、圖案、時代工藝不同,款式也多樣化。常見的一般都是三聯幅組成一套,質地厚、質量也精良,寬約有1.4米,長約有1.7米不等。構圖典雅,色彩鮮艷,做工精巧,針法多樣。正中圖案多出現繡有龍鳳圖,或魚躍龍門,或麒麟圖等,主圖周圍及被的上下端又點綴有各種吉祥花卉紋。是匯集從選料、紡紗、染色,織布,配色,繪圖,刺繡等多道工序技藝為一體的最具海南地域文化個性的藝術珍品。在海南棉紡織史上,基本代表織繡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 J$ p' ~7 B; I8 n
      它的織造又是一個較復雜的過程,主要由少數具有技藝精堪的繡工,在已織成的被底面料上,再重新構圖,并使用先染好色調的絲線刺繡,難度極大,十分耗時費工,成本也極高。但對于民間富家大戶卻是尊貴的首選。而大多數貧家窮戶只能望如奢侈,觸手無緣。因此,熟悉崖州被的人也就少了。
    & v9 S0 }' E/ F( P0 \; O   這樣的情況,時間久了。人們幾乎也就遺忘了。偶而在個別地方,極少數的人家里,仍有遺存使用。如遇到哀事,便拿出來按照舊制傳統的用法,披在被架上,或簡宜的木竹架上,布置在廳堂正中,隔在停尸床和八仙香案中間,作幕布屏風,騰出一個有點莊嚴肅穆的空間,方便孝子回拜前來吊喪的上香者。% D, \& A% X0 S$ G4 W
      崖州被能成為一種民間禮俗表現形式的產物,它的功能同樣是具有多樣性的,和鐘鑼鼓鈸一樣,在民間禮俗活動不同需要的場所,都能夠一掛便能體現出它被愿望所寄托的神圣效力。這種文化認同,在漢族黎族生活中,都能得到極至的真誠珍待。在古崖州四區、五區民間中,有作求神,搭臺請位,崖州被當上座立神;黎族人家作鬼求安,都必不可少。在一些黎族地區,效仿用于蓋棺,不非是意思讓死者去后,能乘龍升天,否則,有可能溺沉地獄。其實,都是民眾舉持有復雜化的心理,而由蓋被的形式,簡單地表現出已解脫的一種精神。
    " G* l: j* f. S2 K6 y   民間禮俗,講究的是區域性,以地理上來劃分,古崖州地區文化性有比較獨立的元素范圍。自從中原文化母體分化后,其表現出來的文化特性,還是以地理因素來界定。試看古崖州文化體系,從現存的較具有文化價值的古民居建筑,包括木刻、石雕,瓊南木做古家具、崖州民歌手寫本,棉紡崖州布及其服飾、民俗等,都是從漢文化在移民的傳承中演變的結果。其中,瓊南木做古家具體系,少不了的是,廳堂主體布設的八仙桌,大師椅(圈椅),或漢椅、被架,花幾等,在富貴大戶人家的廳堂內,被架一定要配套有崖州被,太師椅配套有坐褥,八仙桌配套有桌裙,是舊式人家的做法,這才象樣子,也是在古崖州文化中僅能體現出最講究的一面。
    : G1 S" l# l; a2 V   而這些可搬運的家具物品,一般都是由出嫁的富家女所帶來的嫁妝。崖州被也起著充當身份尊貴的一種重要標志,并就此成了家中的寶物。% A2 \1 h/ C9 E7 D# G4 T4 T
      黎族群體所用的崖州被,大都是由漢入黎,無物依隨,僅是當做作鬼的一種道具。這種用法,最始也是來源于替代死者的衣裙出場的用意,又能在過后保存下來,繼續使用或轉借。正如黎族群體使用的蛙鑼、蛙甕一樣。當青蛙被作為種族原始圖騰的時候,漢族移民在漢代起,就相繼制做蛙鑼用作黎金入黎。蛙甕在宋時,就在黃流地區的窯系中燒成,這種醬釉陶器,或四系四蛙,或六耳六蛙。一直承制到民國后期,同樣是以其文化性滲透黎族群體生活中,成為具有一定圖騰性的代表物,而漢區民間中卻很少可見,卻不能認為出自黎族本體所制。文化自然有文化同化因素,漢族移民民間中通常也使用“打星”的行為,同樣源自黎族生活中的“插星”一樣,是一種有共同禁忌行為的表現形式。還有游戲中的“打狗歸坡”等,都是黎漢民族生活融合的體現。# e$ U& q+ e$ a, L) y8 ^
      如果從商學主義理論方面來解釋崖州被,范圍自然又過于狹小,至少,在認為出自黎產的時候,卻又缺少了對崖州被在織繡上自身所體現文化元素的理解。崖州被上出現的花紋圖案,如元代陶宗儀《黃道婆》上載:“乃教以造捍、彈、紡、織元具,至于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帨   ,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燦然若寫”。黎族織繡圖紋則不同,多以所居環境和接觸到的動物、植物,以及按本民族血統生活、習俗及生產勞動,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在其紡織物上表現出來。多以具有形象的和抽象圖案為主,相形人、幾何形也比較多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7#
     樓主| 發表于 2017-5-29 10:01:22 | 只看該作者
    ! D3 H; ]0 q1 F1 x6 i; b. g# n
    五、黃道婆; `6 r* A; k* Z4 `
      黃道婆,上海松江烏泥經人,今屬徐匯區華匯鎮龍華鄉東灣村人。生于南寧淳祐五年,即1245年;卒于元大德十年,即1306年間。$ g) D- l7 u5 Z/ o& K
      黃道婆于1260年淪落瓊南古崖州,1296年返回松江故鄉,在崖州客居約37年之久。
    , a  d4 d$ @, p   大致在宋末元初,中原兵家揮戈,戰爭不斷,社會處于極度動蕩時代,人們流離失所,遷途不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松江人流中,黃道婆同樣有隨眾討生的準備,而不可選擇的去向,也只有浮海南下,到達海南。海南地處邊陲,歷代都是“中原避難之人,多家于此”的地方。
    ! a( c9 G4 B# {- B7 G   當時瓊南古崖州沿海一帶,天然良港眾多,有利與中原往來聯系,其中,大疍港又是崖州州治的大港口,又位于水南村(舊名白臘根)近處。兩地漸就成了賈商聚散,人流云集之地??梢哉f,黃道婆十分順利地到達瓊南,在崖州、水南一帶和當地人客居相處。! p5 E% F7 d5 }& j. g. P0 T2 X
      況且,自“宋代,黎人大部分退入山區,許多漢人入籍海南”,完全是“漢在外圍,黎居腹地”的狀況。所以,黃道婆相處皆漢人。處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中原的農耕文明,毫無改變地在海南影響了整遍大地?!皟H耕、織足矣”成為家庭專事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使許多婦女都較習慣地學會了紡織。唐時就有泊出“振州斑布”,宋時輸出有“海南白布”、“海南棋盤布”、“海南青花布”、“吉貝布”、“吉貝花布”等多種棉布。
    & C% o7 C8 o' Y  e8 s" ^   元代的農業生產基本都是在宋代的基礎上發展。此時,瓊南地區處于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黃道婆南下,于無意中闖進了這個棉花世界,實是她壯麗人生的開始。' Y2 e, r4 S$ \2 c8 U6 D. F
      歷經坎坷勞苦,避難他鄉。使黃道婆有了更多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學會棉紡織的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十多年間,黃道婆熟練地掌握了瓊南崖州的棉紡織技術,并且成了當地技藝精堪的紡織能手,被崖州當地人敬為巧奪天工的“織女星”。8 q8 K5 Z$ _: H8 h& s+ [6 `! p. `
      人到年尊,自然要有返鄉的愿望。
    6 N( R6 _2 l. q# h  z& Q9 b) ]   大抵在元代元貞年間,即1295年至1297年,黃道婆于崖州一帶的港口登船北返。在當時的松江地區,棉紡織雖已有所發展,但紡紗產量不高,棉布質量粗糙,基本上不能成為人們主要的制衣用料。據陶宗儀《輟耕錄》“閩廣多種木棉,紡織為名,曰吉貝。松江府東去五十里許,曰烏泥涇,其地上田磽瘠,民食不給,因謀樹藝以資生業,遂覓種于彼,初不踏車椎弓之制,卒用手剖去子。線弦竹弧置案間,振撣成劑厥功甚艱”??梢娺@種極度落后的棉紡織局面,剛好讓黃道婆在歷史上有機會對中原主流文化作一次堪稱是唯一的主動影響。8 J) J5 [% E" V. w  E% S4 s$ w
      元代陶宗儀《黃道婆》有:“乃教以造捍、彈、紡、織之具,至于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首先,黃道婆改革的是棉紡織生產工具。其次,將崖州先進的棉紡織生產經驗和松江當地棉花傳統紡織工藝結合起來,系統地改進了從棉花脫籽、彈花、到紡紗、織布的全部生產工序。最偉大的創舉,仍是她把單綻紡車改造成了三繀腳踏紡車,使紡紗效率比原來的生產提高了三倍以上。比英、德等國早四、五百年,屬當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工具。從而使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迅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這不論是對上海松江還是對整個中原,乃至是全世界的棉紡紗技術,都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突破。! Y' d  N1 r0 \& E: g+ {4 i
      為此,對黃道婆作出棉紡織技術革新的巨大貢獻,被世界教科文組織稱為“世界級的科學家”。上海人民奉她為先知先覺的“先棉神”、“棉紡之母”、“紡織之母”。祭祀黃道婆的廟、堂、祠有十多處,最有名的是“黃母祠”,“黃母祠”又稱“先棉祠”,建于元代至元三年,即1337年。據查知,目前,上??h東灣村有黃道婆的墓地,已屬國家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處。5 `! H. f# W1 `3 E

      \4 [) X; `5 h8 D
      E# w* b' l0 a   六 結語
    / Q/ v2 @& M6 [" w
    9 I) ~5 K+ {5 \  n+ K1 ]* U5 d   近幾年來,由于“松江黃道婆棉紡織技術”和“崖州龍被”已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布又源出黃道婆師從古崖州棉紡織技術,其影響之大,被學術界界定為衣布天下之尊,并成為崖州文化體系中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遺產,更倍受海內外學術專家的高度重視和學者的探索。有專家對此認為,如果海南在三亞崖州棉紡原產地挖掘黃道婆在中國仍至世界棉紡先進技術的偉大功績,建設有關紀念黃道婆的紀念館或博物館,弘揚“中國棉紡先于世界,海南棉紡先于國內”,將對黃道婆的研究與文化產業旅游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4 10:2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视频一区_欧美日韩一区二_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国产av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