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ǎo] 媼:年老的婦女。 本詩描寫了今河南新鄉(元朝也稱新鄉)一位農村老婦日間炊黍餉夫,夜晚紡棉,終年辛勤勞作...... ( y# |! E! a, p$ g; ~ C4 g
在本人能尋找到的古詩詞里,棉花這個詞的單獨出現,這首元代的詩詞是首次記載。在元朝前后,棉花大部分時候也都是與木結合,以木棉花為詞,頻頻出現在古詩詞中。古文獻中也沒有記錄中原地區大面積種植木棉樹。就是有也是一種觀賞。九世紀,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的《蘇萊曼游記》記述在唐時的中原看到木棉花,當時人們主要還是把它當作“花”來觀賞,并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這里的棉花是不是指現在的棉花呢?當時的棉花是否已經從西域或南疆傳到了中原,并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
, b, R! r3 M: }0 E) u" T- X我想元朝時的新鄉也許就種植了現在的棉花。其理由還有兩個: ​1.乃賢是西域葛邏祿(或譯哈刺魯)族人,居住在新疆阿爾泰山西部。新疆地區早有棉花種植,他不可能認錯。 $ K7 |/ W* A6 W3 |
2.乃賢生于1309年,正是生活在元朝(1271—1368年)的中后期,距離明朝沒有多少年。明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 • 乃服 • 布衣》記載:“棉花古書名枲麻,種遍天下。種有木棉、草棉兩者,花有白、紫二色?!碑斎痪嗨螒菍懽鳌短旃ら_物》(約1638—1654年),還距近300年??紤]到古代紡織技術發展的緩慢,所以說,元朝在中原有棉花種植也是有可能的。
! Q& e V$ h! H: E B5 o. `本文只是利用該詩詞簡單考據一下棉花在中原種植推廣的時間。其實本詩還有兩個考據點被頻繁使用,即大年(春節),這個詞比較喜慶。另外一個詞有點不人道,就不說了。 * w1 e. ^; }. _% b/ j- q9 ?* P
) j* T7 i/ T2 J j8 m2 n2 _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