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定與絲綢之路
1 C& {/ T; T2 E) f# X X0 @9 c文/古月 ) P- ?& U; _* G# {5 r; p+ H
“千里桑麻綠蔭城,萬家燈火管弦清?!边@是元代詩人陳孚《真定懷古》中的詩句,“千里桑麻”成為正定古時的一景。桑麻及其紡織產品曾經創造了正定歷史上的繁榮與輝煌,而這些產品隨著中國的絲綢之路流布天下、澤被五洲。
. ^1 m$ [8 c* y& M2 h
' L/ ^; a, A, R中國蠶桑絲織發祥地之一。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F代由于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被特別稱為“真絲綢”。! t& Q7 v7 N3 l- P* r0 V
( t. @( g& f& q. y" ]! M說起正定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很多人會問:地處華北平原的正定,在古代的紡織業中真的有那么悠久的歷史嗎?著名學者梁勇曾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技術和絲紡織技藝的國家,絲綢之路上東方大國的絲綢,曾經是全世界富貴們神往的美物。而河北的正定是中國最古老的桑蠶養殖技藝和絲紡織技術的發祥地之一,而且在中國絲綢之路上,河北的正定絲織業書寫了千年的歷史輝煌?!?br />
9 `* z; A2 ^4 N6 X8 ^* m# t! G% `. R9 W( F: P
1981年,在正定南楊莊出土了非常成熟的絲紡織工具陶紡輪和絲織用的篦子和骨匕,最讓人興奮的是出土了兩件陶蠶蛹。經過中國權威專家鑒定,這兩件陶蠶蛹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家蠶陶俑,距今已有5500-5400年的歷史。這項考古發現無可辯駁地證明,滹沱河流域是中國桑蠶業和絲紡織業的發祥地,其歷史比江蘇草鞋山良渚文化更早。這說明,正定的先人至少在那時就開始飼養家蠶。養蠶就要繅絲、紡紗、織錦,這就是正定紡織業的興起。/ J* @, F# E4 n6 f* V6 h
6 H. r5 \0 X" N, L
在正定的考古還發現,新城鋪出土的商代銅器上附有粗麻布印痕,說明正定早在2700年前麻紡織技術已經成熟。在正定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絲紡織品,既有平紋綢緞,也有抽絲織物、辮紋織物,而絲紡織技藝是戰國時期最為精美和華麗的,其紡織技藝達到西漢長沙馬王堆漢墓絲紡織品的水平,而西漢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絲紡織品比正定的絲紡織品晚了200多年。這些都有力地證明,正定是中國蠶桑和絲紡織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 g& q9 H m* `; t3 b: j7 x% T5 ?! Y
- J8 o `4 t' h& i5 F* V" U2 w桑麻和紡織產品創造輝煌。歷史記載,我國兩漢時期,從古都長安、洛陽出發的絲綢之路走向鼎盛,正定的絲紡織業是當時的經濟支柱和高端絲織品基地。西漢最精美的絲織品散花綾,許多就產自這里。當時,這里的桑麻能織造圖案非常復雜的絲紡織品,這些絲紡織品成為西漢帝王賞賜將相高官的圣物。
4 F; Q0 k+ Y( V
; [/ O1 v' c8 `9 N魏晉時期,“常山細縑”享譽都城,朝廷經常用于賞賜文臣武將和外國使者,可見絲織水平之高。這里說的“常山”就是現在的正定。: p ]7 q! u* [2 @; \
3 T0 a% Z2 K1 L' @) c( g: c% j. A
在唐代時,正定的絲紡織技術、產量和質量遠遠高于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絲紡織業技術最發達、絲紡織品產量最多的地區。正定的南門外有較繁華的“市”,大批商賈來此購買絲織品,使得這里成為絲綢之路東段的集散地。據杜佑編纂的反映大唐經濟命脈的《通典·食貨·六賦稅》記載,天寶元年(742年),全國十道共318郡,其中常貢絲織品的63郡總計貢賦絲織品3464匹,這一數字是絲綢之路上大唐帝國官方絲綢的全部,而正定就生產1900多匹,占貢額的第二位。這里所產的孔雀羅、瓜子羅、春羅、細綾、熟線綾是享譽全國的絲織佳品。唐代詩人元稹曾盛贊正定紗羅:“新妝巧樣畫雙娥,漫裹常州透額羅?!贝笤娙死畎自诼魏颖睍r的詩中寫道:“河堤繞綠水,桑柘連青云。趙女不冶容,提籠晝成群。繰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狈从沉水敃r河北包括正定許多地方絲紡織業的繁盛。: P' w' x. \7 o- e1 a
) u# T. O- ]3 g2 o+ o& b- {宋代在正定設官營場院,織出的鹿胎、透背享有盛名,是全國紡織業中心之一,年給諸軍錦70萬匹。這一時期,市、坊合建,商業移至城內,河北西路轉運使司駐正定,官、民貿易興盛,成為全國二十一大商埠之一。
) f0 s: r2 `6 N( @2 u# i
1 o* L$ l5 Q- p! g! Z到了金代,在正定設綾錦院,掌管織造常課匹緞之事。
9 e" W. D; G# {8 v7 u. _
8 Q# _: k/ ~7 c# M在元代中統三年(1262年),忽必烈在正定設置織染雜造局,勸誘這里的百姓開墾荒田、種植桑樹。元朝統治者對農桑的重視,使正定如魚得水,成為當時河北中西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難怪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從元大都南下,經涿州、真定(正定)到洛陽,在他的著作《馬可·波羅游記》中留下了真實的記載。他特別寫道:“哈寒府(正定)是一座貴城,城中民恃工商為業,饒有絲,以織金錦絲羅,其額甚巨?!碑敃r的著名學者納新也在《河朔訪古記》中指出,正定開元寺以北設有繡女局,專事紡紗織錦。
6 @3 l3 b) O9 u1 S% x$ c1 z2 r8 e, ~& K& b4 D4 b, e
明代前期,正定仍是全國絹的主要產地之一,朝廷在此設織染雜造局。明代后期,正定開始引種棉花。適宜的氣候,使棉紡織業逐漸在這里得到很大的發展,從而聞名全國。此時正定仍出產桑蠶產品,如清初保和殿大學士梁清標描述:“滿村桑杜護清沙,桃李成蹊曲徑斜?!闭f明植桑養蠶依然是村中風景。7 f! R/ N2 Q t0 U$ l# n* R
% F* y( Z$ J6 s: Q由此可見,河北正定絲紡織業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輝煌的一頁,是支撐古代絲綢之路千年光輝的重要基地和精絕絲織技藝的技術源泉。6 k, d) A- L, F: [+ e
' Y* R) l8 B0 ~5 {( x3 E* f% C
桑蠶產品流布天下。20世紀80年代,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先生提出,“北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可能在滄州黃驊海豐鎮遺址及周邊地區。2014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馮恩學對海豐鎮遺址資料進行了整理和修復,提出了黃驊海豐鎮遺址應為宋金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北起始點的觀點,引發廣泛關注。: }, o0 q ^) g+ U& d
3 Z% u" T; d3 O
最近幾年,我省的考古專家們在海豐鎮附近發現了一批古代港口的倉儲遺址,也發現了一大批海撈的瓷器,為馮恩學先生的觀點增添了新的力證。為此,黃驊市海豐鎮古代海港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驊市博物館收藏和陳列了大量海豐鎮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瓷器之路的文物和展品。
* R2 G$ [$ l3 x- `# q s
+ h9 H6 Q6 z. t2 y歷史證明,正定是古代絲綢之路綾羅綢緞的重要產地。因此,絲綢之路起點在西安,絲綢之路的產業基地和產品基地分別在河北、河南、江浙,而河北的正定,則是溝通陸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走廊和產品基地。 ~# P# {* w. I9 F0 J
J$ s0 |" V& @$ O' u在歷史上,沿著絲綢之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世代不斷。漢代時的中國,以“絲國”揚名世界,在此期間,“絲國”創造的燦爛文明照亮了全世界。普林尼在他的名著《自然史》里寫道:“中國人以樹林中出產的細絲著名,這種灰色的亂絲,是在樹上生長的,他們先將絲用水浸濕,再加以梳攏,于是婦女們將絲整理,再織成絲織品,銷行于世界各地?!庇终f:“絲國人……織成的錦繡文綺,運至羅馬……裁成衣服,光彩奪目,人工巧妙,達到極點?!绷_馬和中國相隔萬里之遙,中國的絲綢經過亞洲和歐洲商人多次轉手買賣之后,才到達羅馬。普林尼沒有到過中國,他對來自中國彩霞般美麗的絲綢,充滿了驚奇和神秘感,竟然真以為絲是樹上生長出來的。5 l& i+ N! A6 h% `- P2 p5 ^
9 K* h- j2 x$ D- I+ _+ v公元二世紀,埃及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在他的名著《地理學》一書中,也說西方商人紛紛“到稱為絲國的中國去販運絲織物”。一位羅馬時期的西方作家寫道:“絲國人創造寶貴的花綢,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樣美麗,它的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庇幸槐疚鞣绞窌涊d,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認為這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 l, j- L; U S* T( k; E' c$ j! ]4 P6 X2 m3 o4 \0 M8 ^' B
東晉十六國和東魏、北齊時期,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以及西域各國的使節和商旅頻繁,首都鄴城有專門供各國使節居住的會館。后趙時期鄴城華林苑還有仿龜茲國寺院的建筑,來自絲路西域波斯、東羅馬帝國的商旅交往頻繁。
6 h% `) u% ~% B* h2 K$ h
3 Z9 N8 d) ?5 _產自河北正定的精美絲質產品,不僅美化了中華民族的生活,也使得西亞、歐洲人享受到華美精絕的紡織品服飾。正因為有了絲綢之路,在達芬奇、莫奈、德加筆下,才能有如此精美的時裝。因為偉大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引發了西亞和歐洲餐飲器具的歷史性革命。漫漫西域絲綢之路和泱泱海上絲綢之路,在河北連接,并滿載著正定世代桑蠶生產者智慧創造的產品,流布天下,澤被五洲。* W; k6 N% S3 K. f* j5 M
! [. y' U ]# `/ v, J" q- u: h中國的絲綢之路是連接亞非歐的一條商業貿易路線,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在這條絲路之上,河北也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v/ B* c2 g% |& M5 I7 l; @$ a
6 _! J& ]8 e; z& g
滹沱河畔是中國蠶桑絲織發祥地之一,而正定就曾以“饒有絲帛”而著稱。從西漢直至16世紀的近兩千年來,產生于正定的許多精美的綾羅綢緞,通過這條絲綢之路銷往世界各地。
0 y9 c+ T. B4 d. ]/ g M' \ G- M7 T/ b {: @3 X
作者簡介) W& b' h% v V& j$ ?" }
古月,原名胡民強,70后男性,現供職于正定縣文旅局。先后在各媒體發表作品200余萬字,獲獎50余次,包括《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第一、二屆孫犁文學獎散文獎等??h第十三、十四、十五屆政協委員,正定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石家莊市作協理事。
; \# j6 A% y+ k: \( W$ \& m3 ]# b: f+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