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大蒙籠/ D( g- T" t. N# d5 t
% Y# A; d6 } {" s# z8 w6 P宋 黃庭堅) e2 ~8 t2 n: |' z6 n2 ?5 v) L
* U: \5 t) f3 i0 Y) j6 I& U( L' i黃霧冥冥小石門,苔衣草路無人跡。6 |* E' B9 F0 Z* a! o5 _4 `) E' ~; B
苦竹參天大石門,虎迒兔蹊聊倚息。
]7 N; Y5 M/ h4 B陰風搜林山鬼嘯,千丈寒藤繞崩石。
2 ~. j) F }2 w5 q( S3 q1 g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0 _8 \$ B, G' U2 R4 W, ]+ ?9 ?
向來陸梁嫚官府,試呼使前問其故。
. D4 p$ F$ }- P" Y5 Q衣冠漢儀民父子,吏曹擾之至如此。
: ?8 b9 R0 C2 d% e0 S* S9 \窮鄉有米無食鹽,今日有田無米食。+ k! C0 U+ G" D' R3 t8 Z) Y
但愿官清不愛錢,長養兒孫聽驅使。
9 `, f$ h* N" j4 [. t" K/ c+ C. Q9 _7 G8 U/ y, L1 M
這首詩說明宋朝時,在窮鄉僻壤,麻仍然是一種主要的紡織原料。
3 K9 ^: M. o0 ]! V9 F/ v+ c6 X% R: }. @' Q: U d; }. p _
[1]大蒙籠:地名。是當時太和縣一個窮鄉。 0 d0 q" M# K/ I% r' I; }
[2]小石門:作者經過的地名。下文“大石門”亦然。 + y# V5 K5 A. Z2 b# Q
[3]“虎迒”句:在老虎和兔子走過的地方暫且休息一下。迒(háng):野獸經過后留下的痕跡。蹊:小路。
; i ]/ M0 B% d3 K- i" u[4]崩石:將要崩塌的高險的山石。
9 L/ E' v; f$ Y( t- Y[5]清風源:地名。
8 f- Z/ B7 G/ b& ~' p5 u) [+ n( m[6]“牛羊”句:意思是說,因地瘠山險不能耕種,只靠畜牧生活,所以牛羊就等同于桑麻。 2 Z5 R$ M- e& ]3 _' N0 b
[7]“向來”二句:此地老百姓向來強梁,常和官府搗亂,我就叫他們來問問什么緣故。陸梁:住在山陸的人,性情強梁。嫚:輕慢,侮辱。
- a L3 d4 C* r; O; B7 I, ^[8]“衣冠”句:百姓的衣著舉動很有禮貌,合乎漢家的威儀,和朝廷的人并無分別。
2 B B5 F) _0 c: c4 ^( V7 m2 f$ w: c. _
此詩前半部分寫大蒙籠的自然環境,作品以自己行進途中所見為線索,層層敘寫,揭示出大蒙籠的偏僻、險峻、生存環境的極端惡劣。后半部分寫大蒙籠的民風,“向來陸梁嫚官府”見出此地民風強悍,不服官府管制,名聲在外。而答案是此地百姓衣著舉動儼然良民;村民“陸梁嫚官府”根源在“吏曹擾之”,即不堪忍受官吏的盤剝;村民的愿望也合情合理:只欲官府不要誅求殆盡,能過著貧困而平靜的生活。作者深入大蒙籠,是想搞清楚為何此地村民竟對抗官府,作者洞悉了其中的是非曲直,內心感情可想而知,詩雖未正面寫出,但從“吏曹擾之”及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的敘述中清晰可見。從此詩我們可看出統治者對農民的搜括已至喪心病狂的程度,即使農民躲入窮山惡谷,掙扎在死亡線上,仍難逃脫官府的搜括。同時也見出統治者的為非作歹已激起農民的反抗,這是北宋詩歌中極少涉及的,因此,此詩對認識北宋時期激烈的階級矛盾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 `9 B+ L0 a/ V5 f% C
& q) A; f5 b& P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老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其政治遭遇隨新舊黨爭而沉浮。哲宗時舊黨得勢,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左郎。后以修史“多誣”遭貶。早年以詩文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為“蘇門四學士”。其詩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其詩以杜甫為宗,重視詩法,講究鍛字煉句,有“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風格奇硬拗澀,成為江西詩派的宗祖,對宋代詩風有很大影響。除詩歌外,能詞、工書。其書法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6 o( _5 v: {, F( A+ D
- \6 S) c. K; `2 W# ?) ?; N2 @" H3 [6 R0 b) O7 X. f& c
+ p( B7 c: d1 b-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