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6 i$ p8 ?% \4 q C1 ]/ {唐朝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一詩中,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
' V1 S1 \, m3 t; L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 X M$ }" P# s6 b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2 v3 p) l4 P3 ]. b“磧”,就是沙漠。一列長長的駱駝商隊,緩緩行進在遼闊的沙漠里;路旁的蘆筍抽枝吐芽,仿佛在給駝隊壯行色;那駝鈴叮當和著長雁的哀鳴,回響在商胡販客們的耳畔。 ( V% [7 Z6 \/ N0 {- u: _" S8 ?' ^
這支駝隊滿載著白練,艱難跋涉在從涼州到安西的那段沙漠 “絲綢之路”上?!鞍拙殹本褪前捉?,是一種用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質地挺爽,宜作書畫、裝瑛用。當然,詩中的“白練”,既是實指,也是統稱,是當時向外輸出的錦、羅、紗、續、綺、緞等絲織品的代表。
h" L) w' c9 \: d8 i* H$ O1 j事實上,從涼州到安西,只是萬里“絲路”上的一段路程。
0 c3 i+ |! T" s當時“絲綢之路”從長安開始,經武威即涼州到敦煌,然后分成南北兩路。南路經古樓蘭、于聞、莎車,越蔥嶺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內)、安息(今伊朗),再往西到條支(今伊拉克或阿拉伯)、大秦(羅馬帝國)。北路則經高昌、龜茲、疏勒,越蔥嶺,到大宛、康居(撒馬爾罕),再往西南經安息到大秦。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即源于此。
6 Y% h1 }" E% @1 {, Q( x5 D“應馱白練到安西”,“安西”是唐代設在絲綢之路上的六都護府之一,統轄境內龜茲、焉著、于聞、疏勒等地。然而,“白練”作為友好使者,還要沿絲綢之路作萬里行,向外輸出中華文明。 ( M" G; J6 }' n% F' _2 J
講中國紡織文化,不能不講始自中國西北、通往世界各地的絲綢之路。西方認識中國,是從知道中國的絲織品開始的,而絲織品就是通過幾條神秘的絲綢之路,渡流沙,越峻嶺,曲折輾轉運到西方去的。 絲綢之路,雖以“絲綢”命名,而輸出的并不只是中國的紡織技術和紡織品,還有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玉器、漆器和瓷器,而輸人的殊方異域的技術和器物亦不勝枚舉。所以說,絲綢之路是古代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之路,是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其偉大創造力和燦爛文明之路。(中國紡織文化概論)' u8 h" o8 f& f, L) C4 [. q" K% m& w- q
& r3 y& {2 k ^
" O' b9 v+ E- v5 N2 ]3 k-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