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神歌:勞動者的歌謠
5 p5 O5 ~# b1 K5 w3 |在夏布之鄉——重慶榮昌保存的大量民謠中,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麻布神歌•織布謠》。有歌曰:, U" W: {9 }! V% y& K9 [' w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績麻, 三天麻籃滿,四天崩了架。 幺妹緊忙挽魚子,請的機匠就編麻。 請個機匠二跛跛,長打羊角短打滑, 幾天才把麻編好,編好才能把漿刷。 染好麻布做衣衫,青藍白色有配搭, 幺妹穿起像天仙,扭動腰身樂哈哈。 咿喲喂,幺妹呃,穿起活像天仙女,情哥哥他直是夸……”。 另有一首反映紡織的歌謠《勸妹子》:
. K2 g& x% ~5 r+ ]7 l, R三月楊柳青又青,妹姐講話莫大聲。 發狠做活路,做到二三更。 有事趕緊做,有食唔愛爭。 愛聽話,愛孝道,爺面前莫拗爆, 敬大嫂,敬阿哥,哥嫂有錯莫挑唆, 惜老妹,惜老弟,做大姐個唔愛歪。 學績麻,學紡棉,熱天冷天有包纏。 勤經布,勤喂蠶,后來行嫁有嫁奩。 歌謠中的“勤經布,勤喂蠶,后來行嫁有嫁奩?!狈从沉巳藗兘逃抑信畠旱牧曀?。& c" b8 M$ s: m* n! ?
歌謠《陪奩樹》反映了客家人聚居地的姑娘出嫁前的勞作情況:
" G) \$ I0 u1 J) l! l紅衣裳,黃心瓤,阿爹阿媽精心藏; 土生長,巖邊長,霜打雪壓壯樹秧。 三年雞,五年羊,一十八載買牛忙, 織女坊,梭床響,吹吹打打會牛郎。 歌謠里的獨特風俗即家生女兒,父母要載一棵果樹,收獲果實賣錢,買雞,日積月累,買羊買牛,買織機,到出嫁時,奩全是姑娘勞動所得,此習俗在 20 世紀 80 年代時仍留存。
) h+ Q8 M( N: w幺妹要勤快喲,勤快要織麻; 三天麻籃滿喲,四天就崩了弦…… 銀線來繡花,金線來鑲邊, 穿起新衣裳,幺妹做新娘。 然而,這些生動的勞動歌謠卻因為夏布織造業的衰落一度消聲匿跡。在榮昌的盤龍鎮,原石田鄉已83歲高齡的顏坤吉老人,還能唱年輕時就喜歡唱的神歌。如今,聊起夏布,老人總會用這首“神歌”進行“講解”。由于年紀的原因,顏坤吉老人已經很少和織布機打交道了,但哼唱起這首祖先流傳下來的“麻布神歌”卻是鏗鏘有力,手還不停地跟著節奏打拍子。
H) `, {) e( G. Z$ @有女莫嫁人梭梭匠,熬更受夜命不長, 編布編到通天亮,卷起麻布去趕場, 一走走到場街上,買給老板才有祥。 老人唱完,又講述了歌曲中主人公幺妹不顧父母反對,追求真愛,最終嫁給一個編制夏布匠人的故事。
. x* e" y8 k" u, U7 t; L( N, D榮昌盤龍人說的客家話,與廣東梅縣的粵東客家話較相近。發音上多送氣音,不嚴格講究平仄。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聽上去有點像唱歌??图以捲谡Z言、詞匯和語法上都有它的特色,同普通話比較,保留著較多的漢語古音韻。如今被評為夏布國家級傳承人的顏坤吉老人被重慶媒體稱為“麻布神歌”最后的守望者。顏坤吉老人從8歲開始學織布,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他說:“‘神歌’之‘神’,不在于它神奇,而是提神!” “當年盤龍鎮家家都有織布機,人人都會織布,大家常常通宵達旦織布,為了醒瞌睡,大家就通過唱歌來提神”。
' G- a5 A v6 E% R' Y 據重慶商報的記者了解,“神歌”是配合織布機的節奏來克服織布時的單調與疲勞,最后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勞動歌謠。由于大家都是織布之人,“神歌”便迅速滲透到每個家庭、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凡編織夏布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幾句或幾首,有時晚飯后或晚上乘涼,院子的青年男女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探討歌曲,你一段我一段拉開嗓門獨唱或對唱起來,這時麻布神歌又成為了大家休閑的一種娛樂方式。當時,神歌唱得好的人,就像今天的明星偶像一樣受人追捧?!吧窀琛钡膫鞒?,給夏布這門民間技藝增添了許多傳奇的色彩。% n4 p0 J7 s# c' z, g+ z$ X' Z3 ~6 Y
% V' k& G' y+ Y8 r( p# @( Y" C j |